查看原文
其他

《中高考语文复习指导》专集来了!12大专题,助你语文拿下更高分

新读写 新读写 2021-05-01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中高考复习又进入冲刺阶段,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努力着。关键时刻,更需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清晰的方法。因此,新读写杂志社最新推出《中高考语文复习指导》专集,精心编写了十二大专题为你支招!

中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课外文言文部分涉及到实词解释、句子翻译、概括或分析等题型,难度较大,同学们在准确识记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同时,还应该掌握哪些具体的解题方法?

中考作文一般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内容往往以记人、叙事居多。对于这类作文题目,应该遵循哪些路径,以便写出一篇紧扣题目、立意深刻、层次分明的作文?

高考作文虽说文体不限,但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议论文来进行写作,可见,写好议论文意义重大。那么,什么是好的议论文?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的议论文?

中高考将至,《新读写》特别推出《中高考语文复习指导》专集,从阅读写作两大方面入手,帮助广大考生搞懂考试中的阅读难点、写作难点和得分要点,理清审题思路,活用新颖素材,突破写作瓶颈,让考生的语文能力最后跳一跳,从而在中高考中脱颖而出!

01、名师阵容,把优秀教师“请回家”

针对中考语文复习,杂志社邀请了语文特级教师陈美老师等为同学们指点迷津,他们都是各个区的骨干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或者荣获上海市语文大讲堂“语文之星”称号者。

针对高考复习,杂志社则邀请了上海市陈军语文德育实训基地的老师,就高考文言文阅读、议论文阅读与写作来进行指导。

所有参与《中高考语文复习指导》撰写的老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又具备很强的理论能力,相信通过他们的指导,能让考生的语文成绩楼!


02、方法+练习,步步攻克重难点

在阅读复习指导上,专集采取复习指导+阅读材料+练习题+测试题的结构;在作文指导上,则是写作指导+习作例文+修改指导+改后作文+作文模拟试题

此种结构,既有高度概括的指导,又有具体的练习,再辅之以模拟练习题。当考生面对这些阅读材料时,就像是把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站在你身边,来与你一起来统观全局,查漏补缺,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
《新读写》7、8合刊《中高考语文复习指导》专集

一起来先睹为快吧!!!

打通考场作文审题立意关

肖朵朵

(复旦大学文学硕士、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静安区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项目领衔人)

【复习指导】

中考作文一般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内容往往以记人、叙事居多。纵观近几年上海中考的作文题目,都很容易与某件事、某段经历联系起来。如“有一种甜”(2020)、“这事,真带劲”(2019)、“真的不容易”(2018)、“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2017)、“真的没想到”(2016)等。对于这类作文题目,学生必须准确完成审题和立意,并在立意的指导下进行精心的构思,才能写出一篇紧扣题目、立意深刻、层次分明的作文。

具体而言,在审题阶段应遵循这样的思考路径:

一、题目预设的内容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

虽然中考作文都是开放式命题,写作内容由考生自主决定,但是有些题目有明显的倾向性,有最为适合的写作内容,甚至有明确的指向性。例如“这事,真带劲”,就明白无误地要求考生写某一件事情。还有些题目,如“有一种甜”,可以写某件事给“我”留下的甜蜜回味,也可以是某个人带给“我”的温暖感受,甚至还可以状物,写糖画的制作,这时考生就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内容来构思。还有些题目,如“黑板上的记忆”,可能更适合写某个老师。至于“真的没想到”,既可以是一件事出人意料,也可以是某个人令人意想不到。

之所以要在审题阶段就对写作内容心中有数,是因为不同的内容在具体构思阶段有不一样的要求和方向,明确写作内容才能使接下来的写作有条理、有计划地进行。

二、如果题目的表述比较虚化或者空泛,我们要“化虚为实”,用具体可感的人物、事件、景物、物品来填补题目中的“留白”;反之,若是题目的表述过于具体,我们又要有“化实为虚”的功夫

有些作文题目,乍看上去表述并不完整,内容的指向性很模糊,其实就是考验考生的思维转化能力,需要将题目的隐含意思补充完整,将题目中比较“虚化”的内容置换成真实动人的对象。

例如“真的不容易”,这个题目明显过于空泛,我们必须经过一定的思维过程才能确立写作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明确,这个题目适合写一件事,而且这件事“真的不容易”。但是,一件事很困难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写实: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尝试过所以不得要领,还是因为一个团体项目难以协调和配合所以不易完成,抑或这件事需要运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打开局面?面对这么多可能性,我们只能选择一种来构思,这样就能将题目宽泛的辐射性收拢为某一个具体的点,完成对于题目内容的现实针对性。

还有一类题目,看起来很具体,却往往是一个陷阱,考生不能按题目本身的含义去构思,而是要挖掘题目的隐喻意味,将题目“化实为虚”。类似“有一种甜”这样的题目,我们不可能真的去写一种糖果,而是要将“甜”抽象为一种情感上的甜蜜:成功的喜悦,被人关怀、鼓励的温暖,被人信任和感激的成就感……

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思路,将“甜”先具体化,然后“虚化”。例如,“我”特别怀念外婆做的一道甜品,这就使题目中的“甜”有了具体的对象。但是,文章不能止步于甜品,必须由甜品,挖掘出亲情的甜蜜与温暖。这样,“有一种甜”就在虚实之间完成了情绪的转换和延伸,能对读者产生情绪上的触动与感染力。

同样,“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其中的“种子”看起来是实有之物,但命题者显然不是要考生去写一种播种经历,而是写某件事或某个人对“我”的巨大影响,使“我”有了新的志向或者价值观。因此,“种子”必须“化实为虚”,在写作过程中要用“志向”“目标”“价值观”之类的名词来替代“种子”。

以“成长琐忆”为例,该题目是要考生写出自己成长过程中那些细小的、琐碎的,看似不经意,实则对人生成长有或大或小意义的事件,事件之小和立意的深远就成为衡量这篇作文是否方向正确、思路明晰的要点。

例如,有一个学生写了他第一次和同学参加影视微报告比赛的经历。这段经历当然也可以叙述得生动有趣,甚至引人入胜,但“记录”显然不是写作这篇作文的目的,也不是这篇作文所追求的境界。这时,我们可以先为这篇作文确立一个主题,“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或者“个人的力量并不能保证最后的成功,团队的合作才是制胜的法宝”。

就这个题材而言,主题还可以有很多,每一个不同的主题都会影响情节的处理,但是我们只能选定一个主题,并保证所有的情节都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使作文内容充实,主题明确,感染力强。假如我们以“个人的力量并不能保证最后的成功,团队的合作才是制胜的法宝”作为主题的话,就大致规定了记录这段经历时事件选择和艺术加工的方向。在这个主题中,冲突的双方是“个人的力量”与“团队的合作”,最后的结果是“团队的合作”战胜“个人的力量”(冲突+结果,这是标准的主题表达句式)。这篇作文就应该围绕这个冲突和最后的结果来结构全篇,进而完成主题的表达。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设置好情节的“起点”与“终点”——“我”一开始认为自己是演讲主力,两个人参赛的话,可能会影响获奖证书的含金量,于是想一个人参赛。但是,“我”很快意识到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应付这种需要群策群力的比赛。在情节的“终点”,“我”和同学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完美地完成了比赛,取得了好成绩。

为了保证叙述的吸引力,我们不能让情节直接从“起点”跳到“终点”,而应该在中间设置两到三个刺激事件或者说“转折点”,使情节的过渡以及“我”的心理变化自然合理。同时,这些刺激事件不能在一个平面上重复,应该体现冲突强度上的递进或者情感认同上的深化。

例如,“我”决定一个人参赛之后,心情舒畅,但在路边观察月季花时,忽然意识到,娇艳的月季在绿叶的陪衬下才更加卓然出众,这可以视为“刺激事件一”。“刺激事件二”是“我”在准备微报告比赛的过程中,往课件中插入视频和音频时无法同步播放,尤其“我”发现,“我”在比赛现场无法一边演讲一边播放课件。就在“我”犹豫要不要请那位同学帮忙时,“我”在小区的路边看到一群蚂蚁齐心协力搬运一只大昆虫的场景,深受触动,鼓起勇气邀请同学与“我”一同参赛,这是“刺激事件三”。

有了这三个刺激事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就真实可信,而且层次分明:第一个刺激事件(月季)仍然以“我”为主,视同学为绿叶;第二个刺激事件(课件播放)让“我”开始意识到同学对“我”的重要性;第三个刺激事件(蚂蚁搬昆虫)让“我”终于意识到同学与“我”具有同等重要的分量。经过这样的铺垫之后,最后我们一起合作,出色地完成了比赛,从而使“我”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当然,上述思路是一种理想状态,有时,我们限于篇幅,可能会只安排一个或两个“刺激事件”就使人物完成了转变,这样的代价可能是情节的逻辑性不强,人物心理的转变比较突兀。但不管怎样,有了明确的主题,我们在写作记叙文时就不会没有方向,也不会把某段经历的全部过程都写出来,而是可以精心选择几个能表达主题的事件。

【学生作文】

一次难忘的校园活动(第一稿)

我们学校有很多特色活动,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Welcome to Shanghai”采访外国友人的活动。刚刚听说这项活动的时候,我茫然不知所措。如何寻找采访对象?如何与外国人聊天?我一头雾水。再看看我的队友,童欢、陈航、俞越,平时在班上就不是靠谱的人,这更让我心里发慌。

我决定自己独挑重担,回家之后就忙着张罗拍摄工作。先是向妈妈借用数码相机,然后恶补拍摄方法,最后又练习了几次。活动前一晚,我特意将电池都充满电,确认内存卡安装到位。就是不知道我的队友是否也和我一样做好了充分准备,说实话,我对明天的采访活动心里忐忑不安。

活动当天,天公作美,晴空万里,我们年级一百多个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抵达目的地——外滩。一开始,我们遇到了点麻烦,一百多个学生都在寻找采访对象,身边的外国人一下子成了稀缺资源。看到其他团队陆续找到了采访对象,而我们却一无所获,负责打头阵的俞越同学心急如焚,像没头苍蝇似地到处乱转。这时还是童队长镇定,他召集我们去远的地方挖掘新资源。

外滩不愧是上海的地标,我们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不一会儿俞越同学就锁定了第一组采访对象——一对中年夫妇。这对夫妇非常友好,微笑着回答陈同学和童队长的提问,告诉我们他们来自英国,到上海来旅游,他们非常喜爱东方文化,明天还要继续去苏州游览。我静静地在一旁用相机记录下这对英国夫妇热情的笑容和队友们自信的表情。

当然,采访过程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有时我们看中的“目标”会被其他人抢先一步夺走;有时候俞越同学也会因为遭到外国人的拒绝而沮丧地耷拉着脑袋,于是我们其他三个人都会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和他一起去寻找下一个采访目标。幸而,大部分的外国朋友都很友好,愿意和我们聊天,我的相机里留下了一张张和他们的合影。

晚上回家后,我挑选照片,发送给队友,其他三人则整理白天采访的内容。第二天,我们四个人又聚在一起讨论海报内容排版和美工设计等细节。我们制作的采访海报至今还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它记录着我们四个人的精诚合作。

我难忘那次校园活动,更怀念那个兄弟同心的团队。


【教师点评】

这样的题目无疑适合“叙事”,但“叙事”不是目的,这件事对“我”的启发、“我”通过这件事完成的“成长”才是作文的主旨所在。

这篇文章用了太多没什么感染力的文字去记录一次活动,类似一本流水账,缺乏重点,更缺少有感染力的细节。从视觉化的思维出发,文章中有画面感的描写极少,读者从那些空洞的语言中想象不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也浮现不出一张张鲜活的脸。这说明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缺少最基本的视觉化思维能力,不是在描写,而是在概括。

更重要的是,文章似乎记叙了一件对作者来说难忘的事,但读者对这件事的感觉是十分模糊的,从中看不出难忘的原因在哪里,更看不出四个人在这件事情中的深层触动或成长。这说明文章缺乏一种主题意识,没有用一个明确的主题去统领整个事件,使得文章只有浮泛的记叙,无法给读者一定的启发与教育。

正如电影编剧的顺序一样,我们在面对这种在标题中没有体现明确主题的作文时,在确定了记叙的对象之后,一定要经过一次“确立主题”的思维过程。有了“主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对事件进行相应的增删与调整,明确叙述的重点,并思考如何通过一定的层次感使主题得到有力的凸显。

对于文章中所记叙的这个事件,即四个人完成一次课外活动,它可能本身非常普通,但为了呼应题目“一次难忘的校园活动”,我们必须写出真正的“难忘”之处。这种“难忘”肯定不只是因为独特,而是因为其“意义”,它对“我”的触动,它使“我”完成的成长。也就是说,这次“难忘”的活动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来统率,文章才能体现一定的思想内涵。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们必须重新构思,确定清晰的主题。例如,我在采访不顺时,心里着急,只知道羡慕别的组,同时对自己的组员颇有埋怨和指责,但是在童欢的组织下,我们分工合作,稳住心态,找到了自己的节奏,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珍贵的人生启示:面对挫折和困难,永远不要抱怨或逃避,而要用专注沉稳的心态,找到内心的节奏,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

有了这个主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以这个主题为指南,需要处理好前后对比:

采访不顺时,我们的沮丧、内部的分裂和指责,甚至想打退堂鼓;在童欢的鼓舞下,我们静下心来,不去羡慕别人,更不抱怨,而是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急躁,不放弃。但是,这个对比只是一条没有弧度的变化轨迹:从“指责、逃避”直接跳到“沉稳、振作”,缺少中间的过渡。因此,在这个前后对比中,需要有相应的刺激事件来促成这种转变。在理想状态下,为了体现转变的自然合理,刺激事件不能只有一个。

例如,我们意志消沉时,发现黄浦江上有大船威武地驶过,也有小舢板轻盈地划过,两者并不存在竞争或竞逐的关系,而是各安其道,各有其节奏(刺激事件一),这就促使我们从与其他组的攀比心理中冷却下来,开始找到自己的节奏。还有,我们一筹莫展时,发现有一个组居然没有盲目地找外国人访问,而是摆出了几个中国结叫卖,吸引了外国人过来询问(刺激事件二)。这也启发了我们,做事讲究的是方法,要体现一定的智慧和策略,不能盲目。最后,我们组制定了自己的战略,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经过这种修改之后,这篇作文将会有清晰有力的主题,这个主题的表达不是通过空洞的抒情或议论完成的,而是通过事件的讲述自然地流露。更重要的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我们通过两个刺激事件,使人物的转变更为合理自然,同时也使主题的表达深沉有力,更具感染力。

【学生作文】

一次难忘的校园活动(第二稿)

我们学校有很多特色活动,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Welcome to Shanghai”——七年级学生前往上海地标采访外国友人的活动。

因为爸爸工作关系的缘故,平时我经常有机会接触外国人。初闻此项活动时,我认为自己一个人完全可以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尤其考虑到我和我们班三个“没谱王”分在一组,我更加坚定了独自完成任务的决心。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小组自行分工,活动当天完成五组以上的采访,活动后三天内提交海报。我担心三个队友拖后腿,再三向他们重申,我来准备采访问题和拍摄的照相机,现场千万不准给我添乱。

我们这一组的采访地点是外滩。活动当日天公作美,碧空下的外滩令人心旷神怡。可是活动一开始,我就遇到了麻烦。一百多个学生从集合地点散开,个个像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我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同学陆续找到采访对象,而自己却一无所获,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一个队友说:要不去远一点儿的地方吧,这儿学生太多了!我望了一眼身边精瘦的队友,没想到平时鬼点子最多的他在关键时刻提醒了我,于是我和他并肩往远处走去。我们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不一会儿就遇到一个外国人——30岁左右的男性。我迫不及待地冲上前去提问,结果没等我说完一个问题,对方就摇摇手说他很忙,还得赶路。我碰了一鼻子灰,垂头丧气。

这时,另一个队友说:我们得找形色从容、不赶路的人,别一开口就提问,先探探对方的口气。我惊讶地瞪着他说:有这么讲究吗?他冲我神秘地一笑,然后走向一对中年夫妇。他先向这对夫妇做自我介绍,然后询问对方是否有时间,这对夫妇竟然非常友好地和他聊起了天。我在一旁又想记录,又想提问,又想拍照,一时间竟手忙脚乱。

此时,又一个队友说:你把相机给我吧,我给大家拍合影,你先记录,等你空了再给我拍两张。我满怀感激地把相机递给了他。突然间,我发现身边的队友们丝毫没有我所担心的“随性”,个个都在认真地参与活动。在他们三个人的配合下,我们竟然顺利地提前完成了采访任务。

从外滩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反省:我自以为是地给队友们贴标签,事实上我的队友们各有各的才华,我们四个人团结一心、取长补短,所发挥出的能量远远超出了我个人的能量。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回家后,我就把当天的记录内容和拍摄照片分享给队友们。第二天,我主动和他们一起讨论海报的内容和排版。我们四个人制作的采访海报至今还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它记录着那次难忘的校园活动,也记录着我们四个人的精诚合作。

(节选自《新读写》7、8合刊《中高考语文复习指导》专集)

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买
《新读写》7、8合刊《中高考语文复习指导》专集

03、公益直播课,助力中考读写夺分战!

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杂志社特别邀请参与本专集编写的老师做客“新读写”直播间,更深入地为同学们解疑答惑,大家可以扫描二维码,观看10堂直播课。

扫描二维码直达直播间

直播课为公益课程
直播时间扫码进入即可免费收看

冲刺中高考,需要“神助攻”。这本特别策划、编写的专集,是《新读写》奉献给考生的大礼,也是你不能错过的宝贵的学习机会!

整本专集满满的都是“干货”,十二大专题带你攻克重难点,打通各关卡,再加上配套的直播课,“夺分秘籍+名师指路”,带你冲刺中高考,夺取更高分!

附《中高考语文复习指导》目录

  • 攻克初中课外文言文

  • 攻克高中课外文言文

  • 攻克说明文阅读 

  • 攻克记叙文阅读

  • 攻克议论文阅读

  • 综合运用   

  • 打通考场作文审题立意关

  • 打通考场作文结构关

  • 打通考场作文选材关

  • 打通考场作文人物刻画关

  • 打通考场作文语言润色关

  • 如何写好议论文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中高考语文复习指导》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